繼發放消費券刺激內需市場後, 政府即將發行教育券以對抗失業潮
利用消費券提振市場景氣,
從經濟學裡頭那個簡單的GDP定義不難了解其原理;
可是利用教育券遏阻失業率下滑的窘境,
實在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...
令人費思量還不只是如此!
教育券的使用對象同時存在諸多限制;
限制失業期間有就罷了, 竟然還要限制研修領域...
只有綠色科技, 綠色環保或者生醫等方面的進修, 方能享有教育券補助...
為什麼失業率屢創新高?
為什麼台灣失業人口過半數為高學歷知識份子?
是因為上述適用領域的人才過少, 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?
還是因為景氣循環恰逢衰退時點, 迫使企業裁員與人事凍結?
亦或者, 教育結構出現根本性的問題?
執政者到底有沒有好好思考一下: 問題癥結在哪裡,
還是急就章地發放一大疊xx券, 圖個美化表面的目的達成即可?
幾乎無限制地開放技職體系升格為大學, 縱容各學校進行研究所招生;
開心的宣告世人:"台灣高等教育普及, 國家競爭力正準備大躍進",
忽略市場各種階層與面向於職缺上的供需狀態...
而今, 竟天真地以為教育券可以解決上述現況?
再者, 教育券的目的如果是擴大內需, 試問: 效果何在?
回到學校繼續充實學理知能, 兩個學期之後台灣GDP上升1個百分點?
全球景氣蕭條導致需求大幅度減少,
以出口為經濟大宗的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;
短期而言空有一堆與職缺match的求職者也於事無補啊!
長期之下, 台灣想要利用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;
難道不需要從教育結構上來著手嗎?
教育乃百年大計, 不是隨便給幾張券子就能了事的;
要這麼胡亂給券, 不如再多給我3600,
我保證一定花光光, 而且拼了命也把乘數效果做出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