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馬祖其他地區的遊記之前,
先針對當地一些較為特殊的建築風格跟大家介紹一下...
基本上馬祖當地建築屬於閩式建築,
不過和金門地區的風格還是有些差異;
金門" 馬背燕尾"的屋頂在馬祖不多見,
這裡多的是火形山牆和花崗岩民房哩!
火形山牆, 又名封火山牆;
望文生義, 就是要抑制火勢蔓延用的圍牆!
這牆上的線條是不是有點像一個" 人"字,
所以也可以稱之為: 人字形封火山牆哩...
現在馬祖廟宇兩側的外牆,
幾乎都是這種呈現方式喔!
以牛角村牛峰境五靈公廟為例:
這種獨特的閩東建築,
正面類似一個" 凸"字,
兩側圍牆上頭便是封火山牆;
從原先防止祝融肆虐的用意,
到後來防止海風侵襲,
已經成了最具特色的地方建築了!
有沒有比較近似台灣閩南風格的建築呢?
也不是沒有, 南竿馬祖天后宮就是啦!
整座寺廟屋簷最後上翹收尾,
是非常標準的燕尾屋脊;
而一根根做工精細的柱子,
在台灣許多廟宇身上也很常見...
早期馬祖先民居住的房子,
又是什麼樣的型態呢?
以花崗岩為素材的砌石工法,
要算最普遍的了!
雖然是同一種素材,
砌石的方式卻有三種以上:
1. 亂石砌: 隨便亂堆, 最經濟省事的施工方式
2. 平砌: 水平排列, 層層往上疊
3. 人字砌: 最為講究的工法, 當然也是有錢人才會有的" 噱頭"
(← 這就是人字砌打造的封火山牆)
花崗岩打造的房子,
就屬北竿芹壁村聚落名氣最為響亮;
芹壁村留待" 北竿遊記"再介紹,
這裡就先賣個關子囉!
除了花崗岩外, 馬祖民居還有其他特色嗎?
最後, 來聊聊這隻魚吧!
這隻魚通常會出現在兩側牆壁上,
嘴巴開開的面對著你;
張大嘴巴不是因為飢腸轆轆,
而是牠此時肩負排水任務!
這隻魚叫" 落水頭", 牆壁兩邊各有一尾;
即所謂" 雙鯉吐水", " 魚躍龍門"之意...
把排放屋頂雨水的排放槽設計成可愛的鯉魚,
不得不佩服先民在困頓生活中的一番幽默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