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業有成, 婚姻幸福的Thomas,
在一次車禍當中害死自己的太太和七條無辜性命;
自此Thomas用盡一切可能的方法,
幫助七個在生活/ 財務/ 健康出現危機的陌生人,
( 其中一個不是他弟弟嗎? 怎麼會是陌生人?)
甚至不惜犧牲掉自己!
老實說,
這種" 我不入地獄, 誰入地獄"的贖罪方式,
看了實在沒有多大的感觸;
反倒是對電影產生一些疑問哩...##ReadMore##
Thomas為什麼沒有因為車禍肇事被抓進大牢?
那場致命意外的始作庸者擺明就是Thomas,
他卻還可以在外頭選擇以自己的方式" 懺悔"?
另外, 為了測試對象是否是個值得幫助的好人,
可以在電話筒另一頭對一個盲胞施以人身攻擊?
只為了解對方是不是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?
他有好脾氣, 所以不應該失明一輩子?
是誰允許Thomas假扮成上帝, 然後開始對其他人價值判斷?
還有那個慘遭家暴的女人...
只是把空屋讓給她, 就以為天下太平了嗎?
具有暴力傾向的男人依然在社區內流竄,
Thomas的做法只是消極的治標, 卻沒有辦法治本...
看完電影, 讓我想起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的一本小說- 行善的誘惑;
也許書本和電影想要闡述的不盡相同,
但是我想問問Thomas:
當你說出you’re a good person時, 何以肯定自己判定的準則正確無誤?